侨乡中的侨乡——晋江龙湖
晋江市龙湖镇,地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的东南沿海,坐望台湾海峡,与祖国金门岛仅一水之隔。


侨力丰厚
龙湖镇是闽南地区著名侨乡,“十户人家九户侨”,素有“侨乡中的侨乡”的美誉。全镇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25万多人;全镇归侨侨眷3万多人,占全镇总人口数8.7万人约三分之一。龙湖华侨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,主要分布在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印尼、泰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阿联酋、南非、巴西、香港、澳门等国家和地区,其中旅居菲律宾人数最多。

报效祖国
而无论身居何处,行走多远,龙湖海外侨胞始终葆有爱国爱乡的情怀。在中国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,龙湖华侨中就涌现出以许立、许志猛、许友超、许肇堆等为代表的杰出人士。他们视祖籍国的强大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己任,支援祖国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,积极支持和参与祖国经济建设。

许志猛(1909-1990),石龟村人。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,他出任菲律宾华侨文化界抗亡协会执委,并组织菲律宾华侨成立“菲抗日锄奸义勇军”,任总指挥。1949年回国,先后在全国政协、全国侨联等部门任职。1978年调致公党中央工作,任联络部部长、副主席等职务。他为抗日战争胜利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许友超(1900-1962),福林村人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他出任菲律宾国难后援会及中国航空建设协会马尼拉分会副主席,积极从事抗日救国运动,曾被日军逮捕关押一年多,出狱后仍继续从事抗日斗争活动。
许肇堆博士(1897-1983),秀山村人,早年侨居菲律宾,长期在美国从事医学、药学和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,任“美国医药援华会”主席。抗战后期,他从美国获得两支问世不久的盘尼西林(青霉素)菌种,并指导采购、研制有关设备,支持华侨樊庆笙带回国。1944年底,第一批盘尼西林在我国面世,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七个能生产此类药品的国家,为战时救治伤兵和难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关爱家乡
走进龙湖,那一栋栋华侨建造的古大厝、洋楼,谱写了一曲华人华侨爱国爱乡的不朽乐章,正叙说着绵绵不断的乡愁情怀。早在1850年夏,龙湖镇福林村许逊沁在村中同时建起18座皇宫式大厝,包括祧内大厝、新乡大厝、典当、油坊、书房等。这些建筑首尾相接、鳞次栉比。
1882年,施琅堂亲施至扇返乡,以其在台湾鹿港的商号“长顺”, 营建“长顺”建筑群。就是这个建筑群,见证了清代衙口18个对台贸易商号的繁荣历史。



而今,龙湖旅外乡贤群星璀璨,出现了一批政治有影响、经济有实力、文化有贡献、社会有地位的杰出人物。如菲律宾SM集团董事长、菲律宾华人首富、荣登2013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施至诚先生,金保利亚洲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洪祖杭先生,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、连任第八至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施子清先生,香港福建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吴天赐先生,以及担任菲律宾总统中国特使的施恭旗先生。另外,有5位香港籍乡贤入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委,3位港澳籍乡贤(含1位新龙湖人)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5位港澳籍乡贤荣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。
用足侨力
龙湖镇党委、政府以“晋江经验”为指导,历来重视侨务工作,立足侨乡人文地缘优势,打好“侨牌”,用足“侨力”,依托侨联、商会、同业协会和旅外同乡会等社会组织,扎实为侨服务,认真维护侨益,争取侨心,凝聚侨力,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。龙湖镇在对外开放、引进外资上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。其中有不少港澳同胞来龙湖投资办厂,规模较大的有百宏集团、百凯集团、利瑶集团、万兴隆集团、福兴集团、恒盛公司、夜光达公司、三福公司等。百宏集团成立于1993年,投资6800万美元,现今发展有百宏纺织化纤实业、百宏纸品等9家分公司、人员1.3万多人,年产值3000万美元以上,是龙湖镇的龙头企业。

继往开来
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,侨乡龙湖建设响春雷。近几年,龙湖镇党委、政府不断推动“晋江经验”与时俱进、历久弥新,立足侨乡特色,主动对接“一带一路”的发展战略和晋江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发展,更加注重人才引导、平台创新和交流融合。抓紧抓好石墨烯科技园、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、智库等重点项目建设。实施华侨“创二代”“创三代”回归工程,吸进海外侨亲人才回乡创业,着力引进一批产业业态新、科技含量高、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、好项目。

(苏有明 王为民)